评论特色化定位差异化发展论梅州推
2023/11/19 来源:不详北京中科参与健康管理与商业医疗保险论坛 http://disease.39.net/yldt/bjzkbdfyy/6169057.html《南方日报·梅州观察》开版至今始终秉持“南方高度·客都情怀”,以“服务梅州振兴发展、深度解读梅州中心工作”为宗旨,以主流舆论引导力助推梅州振兴发展。已见繁花初结果,更立壮志谱新篇。今天,《南方日报·梅州观察》评论栏目与读者正式见面,我们将一如既往以“南方高度”看梅州,以纵横维度著文章,汇聚微评、来评、时评,以飨读者,更好传递党心民意、建构理性思想、凝聚社会共识。同时,依托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高度影响力,用好专家资源和采编队伍力量,跳出梅州看梅州,当好宣传员、监督员、评论员,为梅州苏区振兴发展建言献策,为苏区振兴鼓与呼。如何推动县域经济“点上开花”、如何让县域经济“百花齐放”,这是梅州苏区在“十四五”时期的重要任务。开年以来,梅州每逢大会、每逢调研,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均是高频词。特别是近段时间来,梅州市委书记、市长相继深入各县(市、区)调研走访,开展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专题调研,全面梳理问题清单、明确目标任务、提出推进举措。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县域振兴,以实施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为抓手,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。在更高起点上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,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更大贡献,梅州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必须有作为,要有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。“十个指头弹钢琴”,八个县(市、区)正以特色化定位、差异化发展理念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,力争形成“八仙过海各显神通”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。不畏差距奋起直追克服“木桶效应”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、体量小,是梅州基本的市情,也是梅州高质量发展最大的短板。年梅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.21亿元,同比增长0.5%。具体到县(市、区)层面,梅江区GDP总量最高,为.73亿元,增速为0.2%;梅县区GDP总量为.26亿元,增速为0.1%;兴宁市GDP总量为.99亿元,增速为1.1%。五华县地区生产总值为.88亿元,同比增长1.6%,增速排名全市第一。从全省范围来看,梅州八个县(市、区)县域经济发展成绩单并不理想,并且梅江、梅县、兴宁三个县(市、区)占了梅州GDP总量一半以上。回顾梅州县域经济发展历程,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学习借鉴,有过“四处碰壁”,也有过“水土不服”。必须看到,梅州八个县(市、区)资源禀赋不同、发展表现迥异,有的资源优势较好,有的人口基数较大,有的区位发展较佳,有的拥有工业底子,有的厚植地方文化。克服“木桶效应”补好短板,决定着县域经济发展的高度和广度。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,梅州面临的问题、需要打破的壁垒不少,尤其是在产业发展、交通建设、人口增减、资源开发、就业创业、教育医疗和基层治理等方面。《孙子兵法》曰:以虞待不虞者胜。梅州八个县(市、区)得从摸清家底入手,不畏差距,牢牢把握当前利好机遇,谋定而后动,在全市的发展蓝图上谋划,在全市的发展目标中寻找路径,营造“你追我赶”的比学赶超氛围,发展条件好的梅江区、梅县区要走在前列、做表率、敢示范。此外,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,不能仅限于一个县城、一个镇村,要描点连线、线动成面,要结合全省发展工作部署,发挥县城、圩镇的集聚作用,推动人口、产业、资源要素适度集中,推广节地型、紧凑式开发模式,科学把握开发时序,梯次推进、有序展开,实现高水平保护、高效能利用、高质量发展。抓住特色向上突破释放“蝴蝶效应”当前,梅州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,举全市之力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,推动梅州苏区加快振兴、共同富裕。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,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,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能千篇一律。梅州八个县(市、区)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抓住重点,又要兼顾全面,还得讲究主次、先后和轻重,不能用同一种思路来分析和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,必须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实际情况,用发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,敢于突破长期存在的瓶颈,谋求实质性的突围。年,梅州全市高质量发展暨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动员大会上,八个县(市、区)“一把手”现场立下军令状,宣布了年的GDP增速目标和发展重点、发展方向。如,梅江区将抢抓机遇,建好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,深化梅州经开区提质增效,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建设,争取更多政策和项目落地实施,带动招才引智,打造全市人才“高地”,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。又如,丰顺县将发挥毗邻潮汕揭的优势,依托良好的生态、产业基础和营商环境,用好“苏区+湾区”叠加政策,争取更多“打粮食”项目落户,加快融入湾区“交通圈”“生活圈”“经济圈”“人文圈”。要实现这些目标,梅州八个县(市、区)不能光喊口号,得重落实。可喜的是,开年以来,各县(市、区)的招商工作、产业发展、“百千万工程”推进等都初有成效。但要更上一层楼,产业布局同质化、创新能力低、人才缺乏、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亟待解决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,离不开产业支撑。坚持实体为本,制造业当家,是梅州八个县(市、区)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。发展县域产业,梅州各县(市、区)必须基于自己的比较优势,不能一哄而上发展某一个产业,造成产能过剩,形成低端的恶性竞争,在质量上比学赶超才是正途。按照梅州市第八次党代会要求,梅江区重点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、新材料产业等;梅县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、机电制造等产业;兴宁重点发展机电制造、现代农业与食品、现代轻工纺织等产业;平远重点发展先进材料、装备制造、生物医药与健康等产业;蕉岭重点发展绿色建材、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产业;大埔重点发展特色陶瓷产业、现代农业与食品等产业;丰顺重点发展电声、生物医药等产业;五华重点发展机电制造、生物医药等产业。抓住特色,释放“蝴蝶效应”。梅州八个县(市、区)要按照宜农则农、宜商则商、宜游则游,抓住县域经济发展的主线,做强做大做细,持之以恒谋划、持之以恒推进,切勿存在“一口吃成大胖子”的发展思维。任何事物的发展均有一个过程,县域经济亦如此。这一过程,既不能操之过急,更不能坐等。特色化定位,差异化发展,或许不能立竿见影,但从长远来看,却是拉开与其他县域发展差距的“利器”。南方日报、南方+张盛良黄培强张盛良;黄培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+客户端